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全球每年产生数以亿吨计的塑料废弃物,传统处理方式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化工关键原料“合成气”(Syngas)的生产又高度依赖化石燃料,过程能耗与碳排放量大。将废塑料转化为合成气,无疑是实现“变废为宝”的理想路径。
然而,现有的转化技术(如热解-催化重整等)往往面临三大瓶颈:依赖昂贵催化剂、反应条件苛刻、对原料清洁度要求极高。这使得它们难以处理现实生活中成分复杂、沾染油污或食物残渣的混合塑料,限制了实际应用。
因此,开发一种无需贵金属催化剂、适应性强、且能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型技术,成为破解塑料污染与绿色化工双重挑战的关键。本研究开发的焦耳加热湿法重整系统,正是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而生。
河北大学高勇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天福教授及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布了“Syngas from waste plastics and water using Joule heating”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研发焦耳加热系统,无需额外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功将废塑料与水转化为合成气,且可利用太阳能驱动。这一成果为解决塑料污染、储存太阳能,提供了高效且可持续的新策略。

本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焦耳加热的废塑料湿法重整系统,实现了在无需外加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将多种废塑料与水高效转化为合成气。其创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T型石英/不锈钢反应器,中心放置FeCrAl加热丝,通过通电瞬间产生高温(可达800°C),实现对塑料和水的快速气化与重整。该反应器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可批量连续操作,并配备压力表与减压阀确保安全。
系统中引入水蒸气不仅提供氢原子参与合成气生成,还能抑制积碳形成,提高碳利用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量水不会导致CO₂大量生成,系统对合成气具有高选择性,适用于含食物残渣、油脂等杂质的真实废塑料。
FeCrAl加热丝在高温下表面可活化水分子生成活性氢/氧物种,促进塑料裂解产物的重整反应,避免了贵金属催化剂的使用,降低了成本与操作复杂度。
研究展示了在自然光下通过光伏系统为焦耳加热反应器供电,实现了太阳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的转化路径,系统能量回收效率最高可达125.1%,远高于传统重整系统。
通过动力学实验、同位素标记(D₂O)和原位质谱分析,研究团队提出了在电场作用下水分子在加热丝表面解离生成活性氢/氧物种,并通过“质子跳跃”机制与塑料裂解产物反应生成合成气的反应路径,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使用定制T型石英管反应器(主管长100 mm,外径25 mm),两端配备球阀与电极,中心放置陶瓷舟承载塑料样品与加热丝。通电后,加热丝在极短时间内升温至800°C,实现塑料的快速热解与水的气化/分解。气体产物通过气相色谱(GC)和质谱(MS)进行定量与分析。
以聚乙烯(PE)为模型塑料,系统考察了水量、加热丝直径、电流强度等参数对合成气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除了PE,系统还成功处理了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多种塑料,以及实际塑料制品如HDPE瓶、口罩、PET瓶、彩色/印刷PE袋等,甚至包括含饼干屑、米饭等食物残渣的塑料废弃物,均能有效转化为合成气。

图1:焦耳加热湿法重整系统示意图
该图展示了由太阳能驱动的焦耳加热废塑料重整系统的整体结构。系统核心为T型反应器,中心放置FeCrAl加热丝,通过光伏板供电产生高温,将废塑料与水转化为合成气(H₂和CO)。图中清晰标明了进料口、电极、气体出口等关键部件,体现了系统的一体化设计与能量循环路径。
图2:不同条件下PE湿法重整性能对比
图2通过多组数据展示了聚乙烯(PE)在不同水量、加热丝功率、塑料类型等条件下的重整效果。结果显示,适量水(如30μL)可显著提升合成气产率,且系统对多种塑料(PP、PS、PET)及实际塑料制品(如口罩、瓶子)均具有良好适应性,碳平衡接近100%,验证了系统的广泛适用性。
图3:PE湿法重整与热解动力学分析
该图通过反应动力学曲线、一级反应拟合和Arrhenius关系图,对比了PE在湿法重整与单纯热解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活化能。结果表明,水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反应活化能(从25.17 kJ/mol降至14.08 kJ/mol),并加速了塑料降解与合成气生成,进一步揭示了水在反应中的促进作用。

图4:PS与PET的湿法重整动力学研究
图4展示了聚苯乙烯(PS)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湿法重整与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分布与动力学行为。PS因苯环结构易生成稠环化合物,而PET则因含氧结构直接生成CO。两者的湿法重整速率均高于热解,说明水对不同类型的塑料均具有促进降解作用。

图5:同位素标记与机理验证实验
通过使用D₂O代替H₂O进行同位素标记实验,图5展示了不同反应时间下H₂、HD、D₂的质谱信号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初期水分解主导产氢,后期塑料脱氢与水的协同作用增强。脉冲甲烷重整实验进一步证明,通电加热丝表面活性物种对合成气生成至关重要。

图6:生命周期评估与光伏驱动系统实景
图6左侧展示了系统在传统电力与光伏供电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消耗和能量回收效率对比,光伏驱动可降低94.5%的碳排放。右侧为实际搭建的光伏-焦耳加热联合实验装置,体现了该技术在实际太阳能驱动下的可行性与环境效益。
本研究表明,基于焦耳加热的湿法重整技术为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极具前景的新路径。该技术利用普通的FeCrAl加热丝,即可在无需贵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将包括含食物残渣在内的多种真实废塑料与水高效转化为合成气。其核心优势在于反应快速、能量利用效率高,且能与太阳能光伏系统直接耦合,实现“以废治废”并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储存。尽管目前该技术已在实验室尺度展现出卓越性能,但其未来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仍面临反应器进一步工程放大、长期运行稳定性验证以及与下游化工产业链无缝衔接等挑战。展望未来,通过优化系统集成、探索与二氧化碳共重整以精准调控合成气比例,该技术有望发展成为构建塑料废物循环经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绿色技术之一。
文献来源: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051-2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