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范孟孟教授&上海大学王亮教授:基于焦耳热一步改性生物质碳,打造低成本高性能氧催化剂

  • 发布时间:2025.09.09
  • 作者:wemaxnano

研究背景

锌空电池(ZAB)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优势,但其发展受限于缺乏高效稳定的双功能氧 electrocatalyst,以同时催化氧还原(ORR)和氧析出(OER)反应。目前使用的贵金属催化剂(如 Pt/C 和 RuO₂)成本高、稳定性差。生物质衍生碳材料虽成本低廉,但普遍存在石墨化程度低、导电性差的问题,催化活性有限。

以往改性策略(如杂原子掺杂)往往忽视碳基质电子结构的关键作用。闪蒸焦耳加热作为一种新兴超快热处理技术,可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超高温,有效提升材料石墨化度与导电性,为精准调控碳结构提供了新途径。

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对氮掺杂生物质碳进行瞬时改性,通过构建 sp² 碳域以调控电子结构,旨在开发出可媲美贵金属的双功能催化剂,为锌空电池的性能与成本问题提供新解决方案。

南京林业大学范孟孟教授和上海大学王亮教授、团队在Nano-Micro Lett.IF36.3期刊发布了《Joule Heating‑Driven sp2‑C Domains Modulationin Biomass Carbon for High‑PerformanceBifunctional Oxygen Electrocatalysi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1秒闪蒸焦耳热处理,可控提升椰壳活性炭sp2-C域含量,构建高活性氮掺杂碳催化剂,实现ORR半波电位0.884 V、OER过电位295 mV,并驱动锌-空电池稳定循环1200小时。这一成果为低成本、高性能金属-空气电池提供了新策略。

9
 

创新亮点

本研究通过一种名为闪蒸焦耳加热 的超快速热处理技术,成功在氮掺杂的椰壳活性炭(AC)中可控地增强了sp²-C域的含量,从而显著提升了其双功能氧电催化性能。具体创新亮点如下:

1. 秒级处理,大幅提升石墨化程度

  • 使用闪蒸焦耳加热(1秒内升温至800°C),在极短时间内重构碳结构,显著提高sp²-C域含量,同时保留高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

2. 轴向调控氮构型,优化电子结构

  • sp²-C域的增强轴向调制了吡啶氮和石墨氮的电子云分布,降低其电荷密度,从而优化了O₂吸附和中间体(*OOH)的吸附能,提升了ORR和OER的本征活性。

3. 双功能性能媲美贵金属

  • ORR半波电位达0.884 V vs. RHE,与20% Pt/C相当,动能电流密度甚至更高;
  • OER过电位仅为295 mV @ 10 mA/cm²,优于商用RuO₂;
  • 双功能性能指标ΔE(E_{j=10} - E_{1/2})低至0.64 V,领先多数已报道的金属自由催化剂。

4. 锌空电池性能卓越,稳定性超群

  • 组装的锌空电池峰值功率密度达121 mW/cm²,高于Pt/C+RuO₂组合(95 mW/cm²);
  • 连续运行超过1200小时无显著衰减,展现出极强的实际应用潜力。

5. 通用性强,适用于多种生物质碳

  •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椰壳碳,还可推广至软木、竹子、杨木等多种生物质源碳材料,具备良好的普适性与产业化前景。

 

核心实验

材料制备与处理

  • 以椰壳活性炭为基底,通过2,6-二氨基吡啶(氮源)与NaCl/ZnCl₂(模板与缺陷诱导剂)在1000°C下热解2小时,制备氮掺杂缺陷碳前驱体(N-CD′)。
  • 采用闪蒸焦耳加热(800°C/s,1秒) 对前驱体进行瞬时处理,获得最终催化剂N-CD。

结构表征与机制分析

  • HR-TEM/ACTEM:直接观察到处理后出现有序石墨晶格,sp²-C域显著增强。
  • XRD/Raman:显示石墨化程度提高,(002)峰增强,I_D/I_G比值下降。
  • XPS/XANES:揭示氮物种电子环境变化,吡啶氮和石墨氮结合能发生偏移,证实电子结构调控。
  • EPR:信号变宽变强,表明局域π电子与扩展芳香域协同增强电子传输。

电化学性能测试

  • ORR:在0.1 M KOH中,半波电位达0.884 V,电子转移数接近4,H₂O₂产率<5%,Tafel斜率为99.0 mV dec⁻¹。
  • OER:在1.0 M KOH中,过电位为295 mV@10 mA cm⁻²。
  • 稳定性:11小时恒电位测试后保持93.5%电流,5000次CV循环后E₁/₂仅衰减5 mV。

锌空电池性能验证

  • 以N-CD为空气阴极组装电池,开路电压1.5 V,峰值功率密度121 mW cm⁻²。
  • 在5 mA cm⁻²下进行充放电循环,连续运行1200小时无衰减,性能远超贵金属对照组。

理论计算与机制验证

  • DFT建模:构建N-CA、N-CL、N-CG等模型,计算表明局部sp²-C域与氮位点协同显著降低*OOH吸附能垒(0.73 eV)。
  • 原位拉曼:检测到*OOH中间体信号,与计算结果一致,证实反应路径优化。
  • 电荷密度差分:显示sp²-C域与氮位点之间存在显著电荷重分布,增强O₂吸附与活化。

 

图文解读

图1:合成路径与结构转变

图1:合成路径与结构转变

本图展示了催化剂N-CD的制备策略。以椰壳活性炭为起点,经氮掺杂和模板剂处理得到前驱体(N-CD'),再通过闪蒸焦耳加热技术(1秒内完成)进行瞬时高温处理。右侧HR-TEM图像清晰显示,处理后材料中涌现出大量有序的sp²碳晶格,标志着其石墨化程度获得显著提升,为高性能催化奠定了结构基础。

 

图2:结构表征与电子调控
图2:结构表征与电子调控

该图通过多项表征揭示了焦耳加热的优化本质。XRD和Raman数据表明材料石墨化程度显著提高。XPS和XANES分析则发现,该过程精细调控了氮位点(吡啶N/石墨N)周围的电子环境,降低了其电荷密度,这成为提升其本征催化活性的关键。EPR测试进一步证实了其电子传输能力的增强。

 

图3:卓越的双功能催化性能
图3:卓越的双功能催化性能

本图全面展示了N-CD催化剂媲美贵金属的卓越性能。其ORR半波电位(0.884 V)比肩Pt/C,OER过电位(295 mV)甚至优于RuO₂。雷达图表明其综合性能领先。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出色的稳定性极高的电化学活性面积,证实了其单位面积内拥有更多、更优的活性位点。

 

图4:工艺优化与普适性验证

图4:工艺优化与普适性验证

此图揭示了成就高性能的工艺秘诀。通过调整焦耳加热的温度与时间,发现性能与结构之间存在“火山型”关系,800°C加热1秒被确定为最优工艺。示意图形象描绘了碳结构从无序向有序sp²碳域演变的过程。该策略在软木、竹子等多种生物质碳上都成功适用,证明了其强大的普适性与可扩展性

 

图5:理论计算揭示增强机制
图5:理论计算揭示增强机制

通过DFT理论计算深入揭示了性能提升的根源。构建的理论模型表明,局部增强的sp²碳域(N-CL模型) 能最优地调控氮位点的电子结构,从而显著降低氧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垒,尤其是决速步(*OOH吸附)。Volcano图表明其处于最佳催化位置。原位拉曼光谱在实际反应中检测到了关键中间体,与理论相互印证。

 

图6:锌空电池的颠覆性表现
图6:锌空电池的颠覆性
表现该图展现了N-CD催化剂的实际应用潜力。以其组装的锌空电池开路电压达1.5 V,峰值功率密度121 mW cm⁻²,远超贵金属基准。最突出的是其超长循环稳定性,连续运行超过1200小时无显著衰减,性能远超大多数报道的催化剂。最终,用两个电池点亮LED灯的照片,有力证明了其巨大的实用化前景。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通过闪蒸焦耳加热(FJH)技术调控氮掺杂生物质碳微观结构的新策略,在短短1秒内显著增强了材料中的sp²碳域含量,同步提升了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和边缘缺陷密度。这一结构优化有效调控了氮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使其在氧还原反应(ORR)中表现出与商用Pt/C相当的性能(半波电位0.884 V),在氧析出反应(OER)中的性能甚至优于商用RuO₂(过电位仅295 mV)。更重要的是,基于该催化剂组装的锌空电池展现了121 mW cm⁻²的峰值功率密度和超过1200小时的超长循环稳定性,其综合性能远超贵金属基准,充分证明了该类材料在实际能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这些研究成果为生物质碳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设计高性能非贵金属催化剂开辟了新途径。展望未来,本研究提出的策略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生物质废弃物体系,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开发实现规模化制备,并可望应用于燃料电池、电化学合成等更广泛的能源转换领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 电话/微信:18520902353
  • 客服QQ:3597831168
  • 邮箱:info@wemaxnano.com
  •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塘头名创钢材仓储园B区二楼

联系客服二维码

纳米纤维及其应用